历史:亡秦必楚背后的文化冲突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的经典古语,历经千年流传,事实证明,这句话也说的很有道理,秦朝灭亡,最终的确是灭在了楚人的手中,从最开始的陈胜吴广,到后来的项羽刘邦,这四人都是楚人。
 


 

  其实在这里就延伸出了一个问题,秦灭六国之后,各个国家都有不忿之人,为什么在秦国大厦将倾的时候,只有楚国人站了出来,拼死也要将其灭掉,其他五国的人们,为何没有动静?

 

  或者我们用一句话去问,为什么是楚?

 

  翻开历史,当我们了解了楚国的形成之后,就会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讲,楚国位于战国七雄的最南方,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楚国的文化,是脱离于中原文化的一个独特分支。楚国的文化,是由很多个“夷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磨合而成的。说个不怎么恰当的划分,当时以淮河为线,淮河以南的楚国,其无论是民众的生活状态还是文化,都和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有着比较大的差异。

 

  这种文化的差异,决定了楚国人,对中原的周王朝并不怎么“感冒”,翻看历史你会发现,楚国相比于其他六国,是最不屑于周王朝的存在,甚至还曾经和周王朝正面对抗打过仗,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历史上的周昭王南征,周昭王在这次南征中,死在了途中。
 


 

  从这点上看,楚国在本质上,是区别于北方六国的。无论是周王朝,还是秦朝,楚地之人对于这些朝代的认同和归属感,都不强烈。

 

  再看北方六国,齐、燕、韩、赵、魏五国都身处中原地区,深受周王朝的文化所影响,即便是处在边境的秦国,对于周王朝和中原文化,也是一种“心向往之”的姿态。

 

  所以,在秦国统一北方五国的时候,倡导的仍然是传统的中原文化,所以这北方五国虽然被秦朝所灭,但并没有因此发生什么本质上的变化,对于秦朝的统治,相比于楚地,是比较能够接受和慢慢认可的。

 

  而楚国却不尽然。

 

  首先,楚地在文化上就和秦国以北方中原地区为标准制定的“规则”格格不入,再者,楚地虽然当时已经得到了长久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但在当时,楚地仍然算是一片“夷地”,并不愿意服从中原地区的“管教”,故而在秦国动乱之时,楚地是最先奋起反抗的。
 


 

  于是,我们看到了陈胜吴广因为行期耽搁,畏惧刑法而聚众反抗;我们又看到了刘邦押解徒役途中有人逃跑,畏惧刑法而斩白蛇兴兵。紧接着,项氏一族在吴中起事……

 

  正是这四个楚人,最终倾覆了秦朝的天下,虽然最后只有刘邦笑到了最后,但无论提前退场的陈胜吴广,还是乌江自刎的西楚霸王,都为“亡秦必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分享 2018-01-22 11:44:08

0 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一语道破

他是一道清泉,走万里路,依旧甘甜
精彩推荐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