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全名为威廉·莎士比亚,然而在中国更多人都称莎士比亚为“莎翁”,那么为什么要叫莎士比亚莎翁呢?莎翁又是什么意思?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名是William Shakespeare,华人世界怀着对对莎士比亚的欣赏和崇敬之情,尊称为莎翁。“翁”字是敬称,崇拜之意尽体现在这一个字中。因为莎士比亚的文学成就高,而“翁”又是对男性(年长的人)尊称,就像我们称孔丘为孔子是一样的。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戏剧创作继承前辈人文主义作家的优良传统,敢于挑战封建和宗教经院文学的清规戒律。他的写作是真正的平民创作,而不是迎合贵族老爷们的喜好。
莎士比亚的悲剧也多写国王或者贵族,但其作品中这些统治阶级已经不再被高高的捧在神坛上,他写这些国王贵族就是为了解剖他们,从这些人形形色色的不良德行里得出这个阶级已经彻底腐朽衰败的结论,进而在英国社会中提倡人文精神,建立一个理想的开明君主统治各阶级和谐共处的国度。
莎士比亚几乎用一生的时间编织着这样一个理想。
美国学者乔治·斯坦纳在50年前写了篇长文《莎士比亚400年》,“1580年到1640年间的英国,情感和智慧力量神奇地聚集。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新的商业社会和中央集权悄然兴起,但古老的中世纪情感模式、意象和比喻的习惯,以及解剖世界的深邃复杂的思想,仍然具有活力。”
莎士比亚幸运地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两种意识之间。1640年之后,培根、笛卡尔和牛顿的成就使旧秩序一去不复返。
乔治·斯坦纳的另外一个观点是,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英格兰拥有高水准的剧院和观众。年迈的伊丽莎白女王是戏剧爱好者,据谈铮介绍,1594年时,伊丽莎白手下的宫内大臣组成了一个“宫内大臣剧团”。
莎士比亚当时成了这个剧团的剧作家,他也是个演员、股东。剧团也为普通观众演出。伊丽莎白在世期间,“宫内大臣剧团”一共为女王演出了32次。
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詹姆士一世登基,比伊丽莎白女王更喜欢戏剧,因此登基后不久,他把“宫内大臣剧团”改组成为“国王供奉剧团”。
维特根斯坦说:“梦也许是错误的、荒唐的和芜杂的,但是同时它又是绝对正确的。如果莎士比亚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之处只有通过他全部的戏剧作品才能表现出来,因为它们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世界。换言之,莎士比亚是完完全全非现实的(就好比一个梦)。”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很大程度上取材于乡村娱乐、传统节日和大众文化。他只是从各种文本和民间材料中汲取往往是相互矛盾的观念,这也使得他的作品经得起不同的分析,提供不同的解读。
相互冲突的观念,在莎士比亚那里得到充分展现和发挥。一切社会生活的内容都被分门别类地表现出来,并按照人们当时的期望和认识刻画出来,或者说是标签化。
宝座上的是女王,绞刑架上的是异教徒,讲坛前的是牧师,狡诈的是犹太人……他们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融为一体,真实到莎剧只可能是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