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那么多的月饼你知道背后的故事吗

  你知道月饼怎么来的吗?吃了这么多年的月饼,还是有必要了解下背后的故事的。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

 

  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成了节日的礼品。

 

  我们年年吃的月饼大同小异,吃的场合与方式也难免重复。但是每到中秋,我们还是不由自主地被裹挟进“买月饼、送月饼、吃月饼”的流程中来。抬头望明月,低头品月饼;举家围坐,言笑晏晏。熟悉的中秋场景让我们留恋、难舍。这就是中国传统民俗的“魔力”。[page]

  循环往复的民俗模式既是一种约束我们的行为规范,也是将我们连结为一个文化群体的纽带,是我们相互认同的重要元素。

 

  它使我们有一种文化归属感,使我们的精神不会失去某种必需的基本依托,使我们活得踏实充盈、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中秋节吃月饼正是这样一种民俗模式。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

 

  到了元代,相传人们曾利用馈赠月饼的机会,在月饼中夹带字条,约定八月十五夜,同时行动,杀死赶走蒙古“鞑子”。

 

  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酌中志》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不管如何,中秋都是很重要的节日。
 


 

  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经过元明两代,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风俗日盛,且月饼有了“团圆”的象征义。

 

  经清代到现代,月饼在质量、品种上都有新发展。原料、调制方法、形状等的不同,使月饼更为丰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苏式、广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种。月饼不仅是别具风味的节日食品,而且成为四季常备的精美糕点,颇受人们欢迎。

分享 2018-09-18 10:57:06

0 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半面妆

心中的女神只有林青霞
精彩推荐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