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本为女子为何称其为先生?

  杨绛先生,这可以说是固定的称谓了,不过也有不少的网友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将杨绛称为先生。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

 

  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先生”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这时“先生”还不是个独立的词。

 

  之后,“先生”的意思成了“在前面出生”的意思。《尔雅·释亲》中提到:“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再后来,“先生”就逐渐变成代指年长于自己的长辈了,而且尤其指男性。

 

  由于德行好、品格高、有知识的长辈,会承担教育后辈的职责,于是“先生”自然而然演变出了“老师”的含义,也成了对知识阶层的尊称。战国时代的士,就接受了“先生”这样的敬称。
 


  虽然“先生”在大部分时候默认的是男性的代称,但也可以用来称呼女性。民国时代女性开始解放,有女性当了教师,大众也谓之“女先生”。

 

  此时,对德高望重的女性用“先生”的称呼就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习惯。经常被称为“先生”的包括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廖仲恺夫人何香凝、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等等。

 

  杨绛当然完全担当得起“先生”的敬称,不仅因为她高寿,也不仅因为她在文化界的成就与地位;从其家世、家学渊源来看,她成为“先生”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杨绛文学作品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
 


  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杨绛的文字韵致淡雅,独具一格,更难得的是,当她用这润泽之笔描写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拥有不枝不蔓的冷静,比那些声泪俱下的控诉更具张力,发人深省。

分享 2017-11-16 17:12:14

0 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半面妆

心中的女神只有林青霞
精彩推荐
相关内容